詞:周添旺 曲:鄧雨賢 red6374 的頻道
月夜愁曲調來自平埔族歌謠,本為馬偕醫生於20世紀初採集並加以譜寫的聖詩〈拿阿美〉(Naomi)。1933年,知名作曲家鄧雨賢將其重新編曲,並委由周添旺填詞後,交由林氏好(即林是好)公開演唱並錄製唱片。
歌詞中的「三線路」指的是有安全島、種了樹的三線道。1930年代,台灣興起自由戀愛的風氣,當時台北「三線路」人車稀少,是情侶約會散步的好地方。周添旺心有所感,寫下失戀人的心情,配合哀愁的旋律,因此廣受歡迎。
日治時期,在「皇民化運動」緊鑼密鼓聲中,日本帝國政府派栗原白將「月夜愁」歌詞改為「軍夫之妻」,用以鼓勵、推廣台人踴躍捐軀報國。
月夜愁的旋律在1970年代再度改詞為〈情人再見〉,由鄧麗君主唱灌錄唱片。
月夜愁是一表達失戀心情的情歌,在戰後的時代背景下,被附會為表達對軍國主義的不滿。其中「三線路」(台北城牆遺址)等歌詞,被部分親中人士視為台灣人對清治時期的懷念。
月夜愁於一九三三年「古倫美亞」灌錄唱片發行,作詞者周添旺年二十四歲,正值「少年不識愁滋味,為賦新詞強說愁」的年齡,而這一首歌曲可是他在台語流行歌壇獲得不朽地位的地一首歌曲。
在三十年代的台北,人少車稀,幽靜的三線路常是情人相約散步的好地方,尤其在月光下更是羅曼蒂克,這樣羅曼蒂克的氣氛,在傷心人眼裡來看更是點滴在心頭。年少易感的周添旺以「怨嘆月暝」、「無聊月暝」和「憂愁月暝」層層對月興愁,真切表達失戀人無聊的心情。
月夜愁共有十七個小節,不合音樂常理的要求,而且還用了三個五音階之外的「Fa」音,但是淡淡哀愁,透過旋律就很自然的宣洩出來。
而「皇民化運動」緊鑼密鼓聲中,日本人竟將「月夜愁」歌詞改為「軍夫之妻」,作為強徵台灣同胞當軍夫,去作無報酬勞動宣傳的「時局歌曲」,那種無奈的心酸,實是歷史悲劇的插曲。
六0年代,鄧麗君所主唱的「情人再見」,用的就是月夜愁的旋律,不過實在比不上台語詞的韻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