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1年9月22日-1998年8月12日
台灣歌謠作詞家,本名鴻卿,別名應麟,臺北州基隆人。〈舊情綿綿〉、〈思慕的人〉入選1995年《文訊》舉辦「五十年來流行歌曲票選活動」的前二十名歌曲,作品頗受歡迎。
葉俊麟自童稚時就很愛自己哼哼唱唱,他曾回憶那時家中開設「葉德昌布店」,門口也擺設煙攤,幼小的他顧著攤子,就自顧自的低下頭哼起歌來,頭一抬卻發覺攤前圍了一群人聽著他唱歌,害他為自己的心不在焉羞赧了好久。商業學校畢業後,葉俊麟負笈來到台北,他的第一個東家是三井物產,在工作中他結識了為籌組樂隊而遠赴台灣的日本音樂家淺口一夫,自此拜在淺口門下修習音樂。二十四歲時經人介紹,葉俊麟與居住於台北縣澳底之吳秀鑾女士結縭,至二戰時「疏開」,寄住北縣雙溪鄉親友家,多年工作因而中斷。其後二、三年間,生活頗為困頓,為求謀生,也曾在鄉下賣紅豆湯等,賺取蠅頭小利,以求溫飽。1948年間,長女葉賽鶯出生,1953年長子葉煥琪出生。
1961年,葉俊麟執掌亞洲唱片文藝部,與洪一峰等人合作,創作出許多至今傳唱不休的台語歌謠名曲,葉俊麟曾回憶自己的創作總數高達八千餘首,他的妻子則形容他:「寫歌詞會使免食飯,嘛捌半暝仔爬起來寫,歸暗攏無睏,伊講若無寫小等咧就袂記得啊!」他也回想常有歌手在家門口苦苦等候,為的就是待他新作脫稿,就能即刻錄製,自此可見他的執著與當時市場廣大的容量彼此應合,終能成就他在台灣歌謠史上無可輕忽的重要性。「淡水暮色」、「舊情綿綿」、「思慕的人」、「放浪人生」、「寶島曼波」、「黯淡的月」、「何時再相會」、「可憐的戀花,再會吧」、「溫泉鄉的吉他」、「媽媽歌星」、「可愛的馬」等具人氣的台語歌,這些歌詞全都出自於葉俊麟之手。
葉俊麟填詞時,甚重視作品與時代、環境的相扣合,反映1960年代台灣社會的經典代表作品「田莊兄哥」、「孤女的願望」均是出自他的手筆,在他的詞作中亦時有台北城往日風華的刻痕,像是「寶島四季謠」(洪一峰曲)雖以「寶島」為名,詞中從春天的「草山」到夏日的「碧潭」,再到冬日的「溫泉」,無一不是台北勝景,又如劉福助主唱的「台灣小喫」(曾仲影曲),亦是從「重慶北路台北圓環頂」唱到「大橋頭華西街路頂」、「祖師廟龍山寺」,再以「台北雖是讚/中部下港是擱較稀罕」就此作結,還有名聞遐邇的「台北迎城隍爺」,全國聽眾也在他的同名詞作中重臨現場,從鼓聲、嗩吶到神轎,寫到弄龍弄獅、七爺八爺,再由近鏡頭特寫萬千信眾中的田莊阿伯、鄉村姑娘和莊腳阿婆,將喜慶的熱鬧氛圍永遠定格下來。
葉俊麟也是少數能橫越數十年、創作不歇的詞曲作家,1980年代由陳一郎主唱的「留戀什路用」(邱芳德曲)、「昔日的戀歌」(邱芳德曲),和黃乙玲的「春風戀情」等歌曲都是他晚年期間的作品,他也接受兒女建議,為台灣各地風景名勝,創作了三十六首歌謠(包括詞曲),由北部的「雨的港都」、「春天的野柳」,到南端的「恆春的歌聲」、「墾丁熱帶風」等;西部的「碧潭月夜」、「八卦山大佛」,到東部的「九份黃金時代」、「知本溫泉鄉」,以及外島的「美麗的蘭嶼」等。甚至在逝世當年五月間,躺在病榻上,不顧家人擔心影響其健康,堅持翻閱澎湖的文物圖片及說明,親筆完成了最後的手稿,也是生前一直想去,卻因病未能如願的「澎湖之美」詞與曲。
葉俊麟逝世後,台灣各界曾屢次舉辦追念活動。2007年底,其妻葉吳秀鑾、長女葉賽鶯、長子葉煥琪本於葉俊麟生前對台灣歌謠之熱愛與貢獻,籌劃成立了「文化公益信託葉俊麟台灣歌謠推展基金」,既為紀念葉俊麟,更求能普及台灣歌謠之欣賞,鼓勵台灣歌謠之創作,推展台灣歌謠之研究,以提升台灣歌謠之品質,並促進台灣歌謠之國際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