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7年2月10日-1992年10月24日
原名陳發生,台灣20世紀初期重要的流行歌謠作詞家之一,出生於台北艋舺(今台北市萬華區)。
其所創作的台語歌謠歌詞之作品中,比較著名的包括〈白牡丹〉、〈青春嶺〉、〈心酸酸〉、〈安平追想曲〉、〈青春悲喜曲〉、〈港邊惜別〉、〈南都夜曲〉等。在這些歌曲當中,〈安平追想曲〉、〈青春悲喜曲〉、〈南都夜曲〉這三首尤其有名。這三首歌分別描述不同時代、不同背景、不同境遇的三段愛情故事,台灣人多半都會哼上兩句。也由於〈安平追想曲〉與〈南都夜曲〉背景都是台南市,陳達儒常被誤會為台南人,但他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台北人。
陳達儒一生傳世的歌詞大約有300首之多,較為流傳的有50幾首,在1989年曾獲頒政府新聞局所主辦之首屆金曲獎的特別獎,被譽為「台灣歌謠界的才子」。
陳達儒生於台灣日治時期台北艋舺清水祖師廟附近。除了接受「公學校」的日本教育外,父親還安排他到私塾修習漢文。在當時的學校裡面,台灣子弟如果以台語交談而被日本老師發現的話,輕者痛斥一番,重者便是以巴掌擊面懲罰。少年時期的陳達儒便對台語如此遭到欺辱而感到深深的不平,於是他便下定決心利用晚上不斷研習漢文,前後長達三年的時間。
1930年代的台灣,在日本人所經營之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積極提倡與主導之下,台語流行歌曲已經逐漸有了不錯的銷售成績。因此,博友樂、泰平、勝利唱片等其他公司,也有了在流行音樂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的雄心。1935年,當時的勝利唱片公司聘請了畢業於東京上野音樂學校(今東京藝術大學前身)的「台灣新音樂之父」張福興主持文藝部,另外更邀集了當時已由醫學院畢業、有「歌人醫師」之稱的林清月擔任歌詞創作和遴選工作。由於他們所徵集的歌詞略嫌不合時宜,所以所製作發行的唱片,仍遲遲無法和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所推出的作品相比。為此,文藝部開會檢討而企圖挽回頹勢,於是張福興便推薦當時正居住在他家對面的陳達儒,而且頻頻肯定陳達儒的文筆。
於是當時年僅19歲的陳達儒就在張福興的鼓勵下,首次寫下了〈女兒經〉、〈夜來香〉……等約五首歌詞。林清月醫師經過仔細審核之後,認為這位年輕人的遣詞用字已然擁有大師風格,於是便陸續採用,並分別交由蘇桐、陳秋霖兩人進行譜曲工作。灌錄成唱片發行之後,市場反映果然相當不錯。至1936年,陳達儒的歌詞創作數量,幾乎已經囊括了勝利唱片三分之二以上的曲目,成為當時勝利唱片視若瑰寶的台柱人物。
不管是描述懷春少女心聲的〈白牡丹〉、戀情綿綿的〈青春嶺〉、含情脈脈的〈日日春〉,甚至是幽怨淒清的〈雙雁影〉、〈送出帆〉、悲戚悱惻的〈心酸酸〉、〈悲戀的酒杯〉……等等,這些歌曲都在當時的台灣造成一陣轟動。幾乎令人不可置信的是,當時的陳達儒才20歲而已。
與陳達儒合作過的作曲家相當多,除了蘇桐之外,還有吳成家譜曲的〈阮不知啦〉、〈心茫茫〉、〈港邊惜別〉,陳秋霖譜曲的〈白牡丹〉、〈滿山春色〉、〈中山北路行七擺〉,郭玉蘭的〈南都夜曲〉等。他們的合作雖然造就了台灣創作歌謠的榮景,卻也讓日本政府倍感壓力。
1938年,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,日本台灣總督府對台灣的統治,也愈發嚴苛。由於對皇民化運動的積極推動,日本政府強迫台灣人民講日本話、穿日本衫。唱片業者也因為受到戰爭影響而紛紛歇業。這些靠寫歌糊口的人,生活無著,只好各尋出路。蘇桐揹起洋琴,跟著賣藥團四處賣藥表演維生。陳達儒則全家疏散到坪林,並決定進入「員警專科學校」就讀。從警官班畢業後,陳達儒被分配到鄉下當員警,一直到二二八事件後,才辭去員警的職務,一生未再復職。
二次大戰結束後,百業蕭條,做為一個文人,想找工作談何容易,一家人的生活卻不能棄之不顧,陳達儒只好重操舊業,再提筆寫歌詞。當時歌曲的流傳,要靠廣播電台的放送、與歌星在各地廟埕、廣場賣唱。陳達儒以「新台灣歌謠社」的名義發行歌本,委請蘇桐、陳水柳等老友,或隨賣藥團,或隨歌舞團,在台灣各地彈唱,推銷這些歌仔簿。前後共出版十餘本,收入雖然有限,倒也過得心安理得。
1950年代,台語歌謠已經慢慢走向下坡。歸納其原因,一方面是因為國民政府全力推行北京話,華語歌曲逐漸壟斷唱片市場。另一方面,大多數日治時代的台灣歌謠,也被政府當局認為曲調過於悲傷,而被下令禁止在大眾傳播媒體上播出。眼見台灣歌謠已被壓製得無力回天,陳達儒在1954年以後作品就銳減,最後棄歌從商,服務於食品業,先後擔任過味全食品經理、味王高級顧問、味新公司副總經理,最後在珍豐文祥食品廠(子母牌嬰兒食品製造商)關係企業珍豐冷凍公司副總經理職位上退休,在企業經營上,發揮另一項長才。
1989年,中華民國新聞局主辦的首屆金曲獎頒發「特別獎」給陳達儒,對他在台灣歌謠界的貢獻,給予最高的敬意和肯定。1992年,陳達儒因癌症病逝於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,享年75歲。
陳達儒重要作品
〈白牡丹〉(1936年):陳達儒/詞;陳秋霖/曲
〈心酸酸〉(1936年):陳達儒/詞;姚讚福/曲
〈悲戀的酒杯〉(1936年):陳達儒/詞;姚讚福/曲
〈青春嶺〉(1936年):陳達儒/詞;蘇桐/曲
〈農村曲〉(1937年):陳達儒/詞;蘇桐/曲
〈南都夜曲〉(1938年):陳達儒/詞;郭玉蘭/曲
〈港邊惜別〉(1939年):陳達儒/詞;吳成家/曲
〈青春悲喜曲〉(1950年):陳達儒/詞;蘇桐/曲
〈安平追想曲〉(1950年):陳達儒/詞;許石/曲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